青海省科技合作与交流年度发展报告
浏览次数:40216信息来源:发布时间:2015-01-27 11:04:56文字大小:大小
打印
2013年,青海省对外科技合作工作紧紧围绕我省科技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,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,在更大范围、更广领域、更高层次积极参与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,使我省国际科技合作和省市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一、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
组织实施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,涉及牦牛遗传繁育、高原体育与人体健康、冷水鱼养殖等,实施项目3项,项目总投资1420万元,国家资助经费620万元。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2项,总经费1996万元,申请资助经费364万元,拟资助经费304.75万元。项目合作国家有美国、新西兰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法国、德国、日本、意大利、芬兰等9个国家。项目预期产出成果14项,申请专利7项,发表论文27篇(其中SCI发表论文8篇),人才培养41人。加大科技项目管理力度,对已到期的项目进行及时验收。由青海大学承担,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合作完成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“晶须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成型机理研究”,已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国家发明专利各1项。由青海华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,与意大利米兰CE.S.I.公司合作完成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专项“多功能高速高效镗铣加工中心的联合研发”项目获得10多项专利。省级项目“柴达木枸杞品质评价及品牌特点研究”,发表文章5篇(其中SCI论文2篇),申请发明专利2项,其中授权专利1项。“青海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研究开发及产业化”成果获得2012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在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青海新能源(集团)有限公司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,2013年9月,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获得“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”, 又搭建了一个技术领先、人才聚集、示范引领的国际化平台,使我省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由原来的2个增至3个。
二、积极推动“青海-犹他科技创新联盟”务实合作
积极推动“青海-犹他科技创新联盟”科技交流与合作,组团访问了犹他州政府、犹青联盟成员单位、犹他知名企业以及普渡大学。在美期间,紧密围绕生物能源利用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、生态环境保护、高原医学等领域进行交流,明确了双方在未来合作中的主要方向和优先领域。双方还就合作提升我省高原医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、依托美方提供的沼气净化技术、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在我省实施示范项目、开展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监测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达成了积极意向。在此基础上,组织实施了以沼气净化技术示范、三江源湿地系统为重点的项目2项、以农牧区绿色能源高科技为主的基地建设项目2项、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、高原医学合作为主的联合研究及交流活动2项。通过项目的实施,积极推进了青犹双方科技合作向纵深和实质性的阶段发展。
三、省院科技合作富有成效
受中国工程院委托,积极开展“三江源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”和“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研究”两个国家重大战略咨询项目协助工作。配合中国工程院,在西宁举办了“生态保护科技项目座谈会”,在黄南州举办了“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场调研会”,并进行盐湖资源的环评调研。对于进一步修订完善课题报告,提供了决策参考。
与省委组织部、中科院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了“青海省县(市、区)领导干部科技创新与区域战略培训班”,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41名。中科院兰州分院专家组对“西部之光”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度入选者进行了终期评估,2011年度入选者进行中期检查。2013年度我省申报“西部之光”计划项目“青海地区藏汉族H型高血压患者基因多态性研究”和“珍宝类藏药仁青芒觉中重金属存在形态及体内代谢组学研究”2个项目获得批准立项,中科院将对每项资助10万元。
四、对口支援工作开创新局面
积极推进科技援青、省市对口支持藏区的科技合作工作。按照中央有关西部大开发、支持藏区发展和科技部关于科技援青工作的部署,主要从科技援青、对口支援、支持产业转移三个层面支持青海科技创新和地方科技事业的发展,提升青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