浏览次数:30146信息来源: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发布时间:2022-07-06 15:41:46文字大小:大小 打印
——运营单位:西宁市城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
城西区委、区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,累计投资7900余万元着力打造了这个创客圆梦的空间——城西区绿色产业孵化服务中心(以下简称“中心”),中心于2019年6月投入试运行,并将原城西区大学生孵化服务中心职能并入,形成了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。中心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、青海省科技企业孵化器、青海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、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、西宁市退役军人创业孵化专区、目前吸纳16家青年企业入孵基地。作为青海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监事单位,帮助培养了多家创新创业的科技企业,为加速推进西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,培养了多名优秀的企业家。
一、基础设施条件
中心位于西宁市城西区盐湖巷6号总部经济大厦,以配套西区优势产业集群为导向,形成了“两园区多板块”的运行模式,引导节能环保、科研及综合技术服务业、研发设计、互联网新生态农牧业、医疗服务等绿色产业入驻。孵化面积达3978平方米(其中城西区绿色产业孵化服务中心大学生孵化分园占地面积1178平方米),设置公共办公区域,提供路演、培训以及会客场地,围绕绿色供应板块、绿色创意板块、绿色军营板块,为不同企业提供发展空间。目前专兼职孵化服务人员达17人,其中13人取得孵化从业务人员资格,为服务企业提供了有力的团队支撑。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吸纳了大数据、财务、法务、企业管理、数字经济、资本运作等多个领域专家导师40余名,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细化精准化的帮扶服务。中心依托省级人社、科技部门人才资源优势,集聚和发挥智库专家资源,给予企业“一对一、互动式”辅导和协助,形成“培训精细到服务专业再到政策植入”的全链条服务模式。
二、孵化服务成效
立足西区“四区三城”的发展定位,中心重点吸纳大数据、互联网+、节能环保、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,逐步建立产业生态链,推动经济绿色发展。中心累计孵化133家,其中29家仍在孵化期间,毕业出孵104家,毕业存活89家,出孵存活率达85%;目前3家企业在万达、唐道等商圈购置办公场所,10家企业与政府部门、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;2022年辅导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家、高新技术企业2家、省级科技型企业7家;累计获得知识产权147项,取得专利13个。推荐“千人计划”人才5名、成功入选1名,入孵企业成功引进博士3名、硕士4名。依托飞地引才模式,1户企业解决了专业人才缺失问题,2户企业积极申报实习基地、见习基地,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培育摇篮。中心成立至今积极落实房屋、社保、岗位、开办等惠企政策,累计减免及发放补贴644.5万元,大大减轻了入孵企业的运营负担。
三、社会效益
中心孵化品牌效应逐步展现,各级领导对孵化企业的关注度逐步加深。一是中心在提供岗位解决就业方面累计孵化137家企业,提供就业岗位约1800余个,吸纳众创空间企业4户,并引导在孵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大型人才论坛、创业创新大赛,促进各企业交流合作,营造区域内良好创业创新氛围,有效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作用。2022年为退役军人、返乡能人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了达725.4平方米创业空间,媒体宣传企业10户次,助力企业提升知名度,扶持各类人群创业就业。二是中心在引导企业反哺社会方面,园区企业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,在中心的引导下,1户企业参与到应急抢险、地震救助中,并开展用电安全相关工作,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各领域用电风险,保障了电力安全运行工作;2户企业开展儿童走失保护、0-3岁儿童耳聋检测工作,保障了家庭安全,助力了家庭幸福;1户企业通过对高原睡眠的研究,保障了生活质量,促进了人体健康;1户企业的智慧食堂软件系统对打造节约型社会、节约型政府有着重要意义。
四、运营单位及基地负责人
“城西区绿色产业孵化服务中心”由城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,成立城西区绿色产业孵化服务中心企业管部,区人社局抽调专职团队负责具体运营。
孵化器运营管理负责人董福云,从事创业工作20余年,在孵化服务和活动组织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。
五、联系方式
地址:西宁市城西区盐湖巷6号总部经济大厦B区3楼
负责人:董福云、孙向晨
联系电话:0971-7797877
作者:
Copyright @ 2022 kjt.qinghai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
ICP备案号:青ICP备1900049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:6300000031 青公安备案63010302000073号
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| 制作维护:科技厅办公室 联系电话:0971-8244514 地址:青海省西宁市西大街12号省政府大院西三楼